梁实秋说:“寥寂,是一种清福。”时光老了,就会越来越喜欢平静。按部就班的过着想要的日子,与骚动无关,心如简,将一切化繁为简。
今天分享梁实秋的一篇散文《寥寂》,在寥寂中,在想象中自由遨游,跳出凡间的渣滓,与昔人同游。本期音频选自中外经典散文系列《荷塘月色》寥寂梁实秋寥寂是一种清福。
我在小小的书斋里,焚起一炉香,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,一直戳到顶棚,似乎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,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涛似的。我独自悄悄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。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,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,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,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,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。
这时节,我感应了寥寂。在这寥寂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——片刻的伶仃的存在。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,与情况有关,更与心境有关。寥寂纷歧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,只要心田清净,随便在市廛里,陋巷里,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,所谓“心远地自偏”是也。
在这种境界中,我们可以在想象中遨游,跳出凡间的渣滓,与昔人同游。所以我说,寥寂是一种清福。在星期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履历。
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,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,极重的琴声似乎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,我感应了我自己的眇小。这眇小的感受即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。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眇小之感都不会有的!我的朋侪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,据他告诉我,在最近一个夜晚,月光皎洁,天空如洗,他独自踱出僧房,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,翘首四望,月色是那样的晶明,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,寺院是那样的肃穆,他突然顿有所悟,悟到永恒,悟到自我的眇小,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。我相信一小我私家常有这样的履历,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。
可是寥寂的清福是不容易恒久享受的。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。世界有太多的工具不时的提醒我们,提醒我们一件煞风物的事实: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!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,一声“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”,都可以使我们从寥寂中间一头栽出去,栽到苦恼急躁的漩涡里去。
至于“催租吏”一类的工具打上门来,或是“石壕吏”之类的工具半夜捉人,其足以使人没趣生气,就更不待言了。这还是外界的感慨,如果自己的心田先六根不净,随时都意马心猿,则虽处在最寥寂的田地里,他也是慌成一片,忙成一团,六神无主,大发雷霆,他永远不得享受寥寂的清福。
如此说来,所谓寥寂不即是一种唯心论,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?也可以说是。一个高韬隐遁的人,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,而且还颇受人敬重,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行能。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,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,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吻的人。
寥寂即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。喘几口吻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。所以我对于能够抬头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。
逃避现实,如果现实真能逃避,吾寤寐以求之!有过静坐履历的人该知道,最初努力掌握着自己的心,叫它什么也不想,而是何等难题的事!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寥寂的手段,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。我所赞美的寥寂,稍异于是。我所谓的寥寂,是随缘偶得,无需强求,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,失掉了也不必怅惘。可是我有一刻寥寂,我要好好地享受它。
在寥寂中,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,在寥寂中,心田清净,就会到达空灵有缘的境界;在这种境界里,可以在想象中自由遨游,跳出凡间的渣滓,与昔人同游。因此,作者说“寥寂是一种清福”。作者认为影响人的“寥寂的清福”的因素分内外两种。
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工具缠绕着我们,细微的小事使人跌进苦恼急躁之中;大的事情(如“催租吏”“石壕吏”之类),更是使人没趣生气。内因就是自己心田先六根不净,随时心猿意马,纵然处在最寥寂的田地里,也会忙乱成一团,不能享受寥寂的清福。梁实秋梁实秋,中国著名的现今世散文家、学者、文学品评家、翻译家,海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。
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,其散文集缔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书的最高纪录。代表作《莎士比亚全集》(译作)等。
陈醇陈醇,著名播音艺术家,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。中共党员。恒久播送新闻节,到场过多次重大实况广播,担任总主持人的1984年《国庆的一天》直播节目被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委会评为特别奖。
本文关键词:重温,经典,散文,丨,梁实秋,寥寂,梁实秋,说,“,博亚app最新官方入口
本文来源:博亚app最新官方入口-www.xajkgy.com